撰文 | 泰拉·布兰德
中国人工智能的极端天气工具,不但帮助国内进行气候适应,还填补了其他国家预警能力的空白。

▲2025年6月贵州省榕江县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图片来源:Cynthia Lee / Alamy
中国制定的国家政策框架,为开展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面对不断升级的极端天气,还需要更具雄心的政策加以应对。
为了防止人员和经济的损失继续扩大,不仅需要大幅扩大应对策略,加强各方的协调,还要利用技术创新,为地方领导赋能。这样,不仅能加强国家的应对能力,还能深化全球合作,共同应对跨越政治边界的气候问题。
气候危机加剧,情况不容忽视。今年3月,北京气温达到30度,是近66年来最早的。6月,国内发布了2025年首次洪水红色预警,广西、云南、贵州三省27条河流的水位超过了警戒水平。
7月中旬,国内部分地区遭遇创纪录的高温,影响了约2亿人口,全国电力需求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7月底8月初,北方遭遇特大暴雨,导致70多人遇难,8万人被迫撤离。除了这些媒体广泛报道的重大事件之外,国内还不时遭受干旱、冰雹和局部火灾的影响。
2025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3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人民币(76亿美元)。
基础坚实,但还不够
政府已经意识到要加强自身的气候适应和抗灾能力,并已经在国家政策框架中进行重点部署和安排,例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2014年出台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制定了通过减缓和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政策和目标,包括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促进低碳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该规划虽然内容全面,但相当笼统,缺乏适应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
2022年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则加强了关键领域的适应政策,强调建立预警系统、完善风险管理、并明确了水资源、农业和卫生等关键部门的气候适应优先事项。此外,该战略还致力于加强区域协调、部门联动、资金技术支持以及国际合作。
笔者认为,尽管该战略列出了重点关注领域,但缺乏清晰的实施路线图,无法体现地方和国家政府之间的协同机制,而且目标期太长,在当前气候风险紧迫的情况下,亟需更及时的行动响应。
尽管如此,中国仍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寻找突破口,以更快地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运用人工智能来加强气候风险管理,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中国如何运用人工智能?
认识到预测极端天气的难度,国内已将注意力转向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提高气象预报精度上。更精确地追踪极端天气事件,既能完善预警机制,又能帮助民众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统一的气候适应策略往往难以充分考虑全国各省市面临的独特气候风险。因此,赋予地方领导自主制定应对措施的权力,对于确保适应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至关重要。最近人工智能驱动的举措标志着气候风险管理正朝着“地方化”的方向迈出积极的一步。
2024年,官方媒体报道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风乌”气象预报系统已经将全球气象有效预报周期延长到了10天以上。今年7月,北京市气象局推出了天气预报智能体——“灵犀”,以协助预报员进行分析和决策。《中国气象报》解释说,“灵犀”将实时和历史天气数据与“当地极端天气知识”相结合,提供风险预警和建议。
尽管这两个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有望成为深化局部气候风险认知的重要工具。例如,“风乌”系统已被用于提升上海的台风早期防范能力。虽然预报精度还有待提高,但“风乌”充分说明本地化人工智能模型在优先响应本地气候影响方面的价值。国家层面的适应战略显然可以通过区域创新得到补充。
尽管各地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人工智能来定制符合本地需求的极端天气预报,但国家层面仍需建立覆盖更广的追踪和研判系统。在今年7月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启动了覆盖风暴、洪涝、热浪等多灾种的全球早期预警方案——“妈祖”。据Prevention Web介绍,该系统旨在“提供预警技术支持,强化风险评估系统,加强能力建设,发展合作模式和机制”。
“妈祖”不仅能通过全面的气象监测服务于国内需求,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填补预警能力的关键空白。“妈祖”的诞生源于这样的认知:极端天气是一项全球性挑战,需要跨境合作与共享技术解决方案。
人类的共同挑战
随着气候影响变得更具破坏性并产生跨境效应,中国不仅在地方和国家层面采取行动,还需要展开区域和国际合作。2024年,台风“摩羯”不止给华南地区造成了广泛破坏,还导致越南、缅甸、老挝、泰国和菲律宾近600人遇难。
根据联合国气候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适应和韧性工作提供支持。但中国仍然主动采取行动,发起倡议,为一些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在2024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发起了两项重大倡议,以加强这种支持。
一是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旨在建立一个共享系统,以追踪和预测极端天气,分享防灾知识和工具,并加强区域预警合作。
二是副总理丁薛祥宣布,中国将开发实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旗舰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象观测设备、早期预警系统、培训等。
日益严峻的气候影响要求我们采取更多行动。因此,笔者认为,政府还可以探索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进行跨境气候风险评估,并共同为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与现有的“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一个由全球近100位市长组成的气候变化应对网络)的合作,与休斯顿、悉尼和里约热内卢等成员城市深化技术和规划经验共享。这些城市面临着许多与加入联盟的13个国内城市相似的极端天气挑战。
还可以借鉴C40城市联盟的经验,在次国家层面与其他有意愿的城市建立自己独立的双边或“小多边”合作机制,以进一步加强气候适应和韧性建设。这些合作可以采取最佳实践共享的形式,也可以拓展到早期预警系统等既有举措的推广与当地能力建设。
中国正在发挥其技术创新优势,加强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协调合作。通过促进合作学习,气候韧性建设可以免受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波动影响,而中国也正在引领气候行动进入一个务实、以人为本的新阶段,更能保护社区安全和生计。
本文首发于对话地球网站。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