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3.03.2014

        陈 韵楠

青藏高原可能发生更多、更严重的地震,这引发人们对该地区大规模建坝计划的担忧。

过去一年中的报道显示,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频繁,给该地区的堤坝工程带来极大风险。

 “十二五”规划出台,中国堤坝建设再次加速。规划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提高到总发电量的15%,增长将主要来自水电。为此,中国西南地区将建设大量水坝。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将在长江、澜沧江、怒江的青藏高原段建设多级水坝

预计该地区将建设60座水坝,其中20座已经竣工,其余40座还在规划当中。然而,开发该地区丰富的水能面临着极高的地质风险。2012年环保组织探索国际的一篇报告指出,“这些大坝中,98.6%都位于可能发生中级甚至严重的地震灾害的地区,中国西部99.7%的发电容量也产自这类地区。”

2013年8月西藏康区发生几次严重的地震,出人意料,因为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并不多。1480年至2012年,该地仅有过两次大地震。8月份的两次地震为里氏4.2-5.7级,造成87人死亡、45000座房屋倒塌。考虑到附近澜沧江上计划建设四座水电站,这次的地震让人格外担心。尚在规划中的如美水电站坝高315米,将是西藏最高的水坝, 世界第二高水坝。

该地区的建坝计划可能是基于地震危害较小的估计,全球地震灾害评估项目 预计该地区未来50年发生中等地震的概率仅为10%,但8月份的两次地震表明这一预测可能低估了那里的地震风险。

地质学家艾德里安·穆恩自2009年开始监测康区和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他说:“西藏东南部地质条件复杂、多断层线,过去没有发生地震不能保证未来也平安无事。” 穆恩提到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6级地震日本东北9级地震也出人意料,其等级远远超出建筑、城市的抗震等级。不排除未来西藏也会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尽管政府方面保证设计大坝时会考虑到地震灾害,但新西兰和日本的案例说明了“一旦地震超出预期会出现什么情况”。

中国的建坝计划还充满争议,因为这不仅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还关系到下游邻国的生态环境。2011年,由于担心大坝会对渔业产生破坏性影响,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范晓公开致信政府部门,反对缩小珍稀鱼类保护区来建设小南海坝,因为这违反了政府自己制定的环境保护法。

一些科学家还认为水坝建设是此前几次地震的诱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紫坪铺坝引发2008年汶川地震的可能。

青藏高原剧烈的地震活动持续不断,再加上大坝的集中建设,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地震导致大坝垮塌,暴涨的河水会冲毁下游多级水坝,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澜沧江、怒江沿线活跃的断层线使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考虑到该地区堤坝工程密集,现在亟需对水电建设规划和地震风险进行独立评估和公众监督。然而,公众获得建坝计划的途径还极为有限

确保中国能源供应的迫切要求使长期的地震风险被忽视。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发电能力翻一番,其中20%将来自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归根结底,中国西南地区的居民应得到更多的发言权,毕竟如果大坝坍塌,承受后果的将是他们。

 

 

话题:



0

推荐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2711篇文章 3天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