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牛雨晗 崔绮雯

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地方政府拥抱人工智能,推进碳足迹体系建设以强化绿色转型。但相比这些供给侧措施,绿色消费亟需更具体的推进举措。  

▲024年3月21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零碳智能产业园区的三一新能源公司,首套131米长的世界最长陆上风机叶片。图片来源:新华社/Alamy

在本月落幕的全国“两会”上,面对内外压力,中国将提振经济、统一市场和发展人工智能列为主要任务。政府设定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推出了3000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以促进消费,推动电子产品、家电、汽车等“以旧换新”。此外,碳足迹体系的建立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成为本次两会的关注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两会主要制定纲领性目标,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地方的落实乃至竞争。近年来,地方政府竞相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2024年,中国GDP增长中有26%来自清洁能源产业,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这“新三样”更占据了当年GDP的18%。

如何稳步推动绿色产业,尤其需关注地方两会和及其政策执行情况。对话地球梳理了31个省市最近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具体政策,发现在清洁能源产业之外,地方政府开展了新一轮技术和资源的竞争,但当下推进绿色消费的举措是否能促进低碳转型尚待观察。

   地方密集补贴推动AI竞赛

继2024年两会后,人工智能再度成为中国中央和地方政策关注的焦点。

在地方层面,各省市正掀起一场人工智能招商引资的“政策竞赛”。政府意图复制通过密集补贴推动新能源产能和市场占有迅速扩张的模式,吸引人工智能企业落地。

自去年起,中国31个省市中,至少有28个出台了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北京市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等产业。东部的广东省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创新中心提供最高5000万元的奖励。西部的四川则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2亿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获2000万元资助。该地还推出“算力券”,即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中小企业使用算力资源的成本。今年年初,中国国产人工智能 DeepSeek 走红后,深圳等7个城市的政府都开始将其接入政务系统中。

然而,在清洁能源行业奏效的快速招商模式是否会在人工智能产业重现,仍存疑问。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工智能行业观察者告诉对话地球:“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数据中心作为吸引大模型创业公司的卖点,但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他指出,大型科技公司通常会自行建设并运营数据中心,而初创公司则更倾向于使用阿里云等大型云端平台,而非依赖地方政府建设的数据中心。

  用电激增推进绿色算力转型

随着AI竞赛升级,2024年,中国多个地区的算力用电量创下历史新高,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33.1%。

绿色和平发布的《绿色云端报告2024》报告指出,中国仅有一部分科技公司承诺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已承诺企业的实际行动进展缓慢——仅有万国数据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阿里巴巴、腾讯和秦淮数据的占比超过10%,其余企业的绿电消费比例则极为有限,甚至未作披露。

在国家层面,中国在2022年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在东部和西南、西北八个地区建立10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以西部丰富的水电、风电资源支援东部沿海算力需求较高的企业。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文件,这些国家枢纽节点的新建数据中心到2025年绿色电力消费比例须达到80%以上。

相比国家对于绿色算力的推进,地方政府响应不一,仅少数提出明确规划。例如青海在2025年要实现新建或者改扩建的数据中心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100%,作为国家枢纽节点之一的内蒙古,地方政府也称其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已达到80%以上。而在全中国数据中心产业最密集的省份贵州,绿色算力相关内容并没有出现在其 2025-2027年的发展规划中。

   应对碳关税挑战提速碳核算

随着应对国际碳关税压力的紧迫性上升,地方政府正加速在钢铁、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建立碳足迹标准体系。

中国碳管理咨询企业“碳阻迹”技术总监欧阳成在接受对话地球采访时说,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东部沿海贸易活跃地区,如上海、江苏等地率先启动了相关工作。

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希望自身重点行业的碳足迹标准进入国家标准体系,从而在未来掌握更多主动权。对话地球统计,在2025年地方两会上,12个地方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或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各地根据各自产业布局,侧重不同行业。如江苏省聚焦钢铁、电动两轮车、动力电池、建材和光伏等7个行业,而河北省邯郸市则优先推进钢铁产品的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和核算工作。

中国政府在2024年“两会”时提出要“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和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更详细的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200个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标准,主要覆盖能源、钢铁、电力、工业、汽车等领域。

欧阳成介绍,2027 年计划构建 100 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中,一部分标准将由国家相关部委及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另一部分则将在地方先行探索的标准里筛选、转化。未来一到两年,作为支撑碳足迹核算的关键基础设施,中国各类产品“因子数据库”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过去,中国相关产品的碳足迹核算采用国外数据库中的中国默认值。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这些数据存在滞后且偏高的问题,未能反映近年来中国电力结构优化和低碳转型的成果。

中国的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构建主要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系列国家标准,这和国际标准ISO14067在系统边界划定、计算范围和分配方法上有一定差异。但中国正推进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今年2月,中国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了参照ISO14067和国家标准的中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要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达成数据库的国际互认,生态环境部认为仍需在数据质量与多样性方面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以旧换新”促绿色消费

消费低迷是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挑战,“以旧换新”成为提振内需的重要政策工具。2025年,全国31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及“提振消费”和“以旧换新”,通过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低能耗的汽车、家电、数码产品。

过去两年,中国通过“以旧换新”,推动了汽车消费提速。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该政策共带动680万台汽车和5600万台家电产品的消费,总额超过1.3万亿元。今年,中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以支持以旧换新,不仅比去年翻了一番,且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数码产品也首次被纳入补贴范围。

▲山东省青州市,消费者在社区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中选购家电。图片来源:Cynthia Lee / Alamy

可持续咨询机构瑞尔行为中心(Rare China Center for Behavior)总经理李诗扬告诉对话地球,“以旧换新”主要以家电产品的能效等级为评判标准,鼓励消费者用低能耗产品替换高能耗产品。其中,一级能耗代表当前中国能效等级中的最高标准。在目前涵盖的8大类家电中,一级能效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已达90%以上,这使得政策的主要作用更多体现在刺激消费。

总理李强在今年两会上强调,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如何通过“以旧换新”促进绿色低碳生产,还需完善的配套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曾在人民日报上评论,部分绿色产品价格高品类少、企业绿色产品缺乏认证标准等是制约绿色消费行为的主要原因。

李诗扬也指出,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还涉及企业端供给。一方面,消费者对支付绿色产品的额外溢价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绿色低碳产品时需承担较高成本,而市场认可度尚未形成,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在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补贴和激励措施,以提高市场接受度。”李诗扬表示,未来,绿色消费的标准和认证应进一步完善,不仅关注产品本身的能耗,还应纳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循环经济元素,逐步拓展至包括食品在内的更多产品类型。

■ 牛雨晗是对话地球的助理编辑,于2022年加入。她拥有世新大学的新闻学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她曾在澎湃新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工作。 她对能源转型、毁林问题和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感兴趣。

■ 崔绮雯是对话地球中国编辑,常驻伦敦。她曾是一名往返中美的科技记者,而对解困式报道的关注则让她把目光转向农业和能源等全球话题。她对于本地的、个人和企业的行动方案尤为关注,也对中国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很感兴趣。

话题:



0

推荐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2702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