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9-03-05
亚瑟·奈斯伦
 
从1930年到2010年,中国东海的渔获总量下降了8.3%。
 
图片来源: pixinoo
 
一项新研究发现,海洋变暖导致全球某些鱼类种群数量锐减高达35%,而过度捕捞更是加剧了这个问题。
 
很多鱼类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据科学家记录,从1930年到2010年,全球可持续渔获总量下降了4.1%。
 
据估计,受影响最严重的日本海海域渔业损失量达到了34.7%,中国东海渔获总量则下降了8.3%。
 
海洋温度升高,北海海域的黑线鳕不幸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之一。 图片来源:NEFSC / NOAA
 
该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美国罗格斯大学副教授马林·平斯基表示:“全球渔业已经对海洋变暖有所反应,这让我们很震惊,它们不[再]是假设可能在未来发生的变化了。”
 
“受影响的不仅是当地经济,还有全球贸易,而且整个世界都会受到波及。中国东海、日本海和北海海域尤其令人担心,因为这些地区的渔获降幅实在是太大了。”
 
他告诉“中外对话”,中国东海地区可以说遭受了全球变暖和过度捕捞的连环打击。过度捕捞造成了鱼类种群规模的缩小,并且改变了鱼类的年龄结构分布。
 
体型较小、较柔弱、基因相对单一的鱼类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罗格斯大学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们对38个生态区的235个鱼类种群和124个鱼类品种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利用全球渔业数据和海洋温度图估计了全球可持续渔获量受温度驱动的变化,而可持续渔获量大约占全球报告渔获总量的三分之一。
 
他们发现,受海洋过热影响最严重的5种鱼分别是(北海与爱尔兰海域)大西洋鳕鱼、沙鳗、鳎目鱼、绿青鳕鱼和黑线鳕鱼。
 
有小部分鱼种反而能在这种较为温热的海洋环境中“茁壮成长”,比如格林兰岛比目鱼、大西洋鳕鱼(圣劳伦斯湾地区,该地区此前温度较低,不适宜鳕鱼生长)、大西洋鲱鱼、扇贝和红虾都是如此。
 
黑海鲈鱼是气候变化的受益者之一,随着海洋温度的升高,它们的繁衍能力也在上升。 图片来源:Orion Weldon
 
该研究的另外一位作者、罗格斯大学教授奥拉夫·延森警告称:“鱼类种群只能忍受目前这样的变暖幅度。目前受益于海洋变暖的大多数物种的数量很有可能会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而开始下降。”
 
这篇新的研究报告指出,海洋变暖还会改变洋流和海洋层化结构,引发水体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群分布和性质发生变化。
 
这会使得鱼类面临的生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人类粮食供应。大多数沿海发展中国家都很担心这个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居民膳食的动物蛋白质摄入有一半都来自鱼类。
 
平斯基表示,海洋变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可能引发地区冲突,北欧“鲭鱼战争”就是一个例子。
 
他指出:“当鲭鱼向北迁徙至冰岛海域后,冰岛与欧盟没能就渔业资源的使用权达成一致,过度捕捞和随之而来的贸易争端甚至导致冰岛放弃加入欧盟。”
 
这个问题可能产生这样的恶性循环——过度捕捞导致渔业更容易受到海洋变暖的影响,而海洋变暖又会影响鱼类种群的恢复。
 
该研究负责人克里斯·弗里表示:“我们建议渔业管理人员在决策时,要杜绝过度捕捞,重建渔业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建立贸易协定和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渔业资源充裕和匮乏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解决地区间的渔获量差异。”
 
另外一份来自《科学进展》的报告显示,成功实现《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全球变暖温控目标将会产生极大影响,不仅能保护全球数百万吨的渔获资源,而且能造福75%以上的海洋国家。
 
该报告第一作者拉希德·苏迈拉表示:“基里巴斯、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水域将成为这一举措的最大获益者。因为这些地区的食品安全、收入和就业都严重依赖渔业,因此气温升高给他们带来的风险也最大。”
 
罗格斯大学的研究显示,全球海洋变暖给日本海、北海、伊比利亚半岛沿海地区、黑潮暖流海域和凯尔特-比斯开大陆架海域带来的损失最大。相比之下,拉布拉多-纽芬兰海域、波罗的海、印度洋和美国东北大陆架地区则获益最多。
 
海洋变暖的下一阶段的研究可能会关注热带地区遭受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目前不多。海洋含氧量和酸度变化等因素也会被纳入考察范围。
 
 
翻译:Estelle
话题:



0

推荐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260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