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王大军

2012年3月5日

中国人工繁育大熊猫红红火火。但王大军认为:表面的繁荣遮盖了一个巨大的失误,即忽视了野外种群和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 

近些年,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十几只出生不久的大熊猫幼崽,在科研和饲养人员的陪护下,展示在公众面前。这一切给人们一种强烈的印象——好像大熊猫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人工繁育的成功,不能替代野生种群保护的重大意义。

从小生活在暖房里的大熊猫,和生活在山林间的大熊猫,在生物意义上没有质的不同,但在生态、生命伦理和美学意义上,一个自由的、能自我维持的物种,和人工饲养的物种是完全不同的。

保护生物学上有一个概念——野生灭绝。物种需要一个能够在野外自我维持的种群。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才是真正的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过饲养繁殖研究人员30年的努力,在技术的长足进步下,大熊猫饲养繁殖的个体数量大幅增加,目前人工繁育的种群数量在300-400只左右。但野外种群保护持续面临困境。

目前,第四次野生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全国调查即将开始。近10年前完成的第三次全国调查的结果,大熊猫野外种群有1600只左右。我们急切地期待着四调的结果,告诉我们过去10年野生大熊猫保护的成绩。

北京大学野生大熊猫研究团队自1984年以来持续开展了野生大熊猫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遗传状况并未进入到近亲衰退的死胡同,野外还保留着健康的繁殖种群;这些种群中至少有一部分在自然繁殖方面保持着活力,具备自然增长的能力;大熊猫以箭竹作为主要食物,已经形成了身体结构和行为上的一些适应机制,营养方面也没有致命的缺陷,虽然这种在演化中形成的适应看起来并不完美;野生动物执法的力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偷猎对野生种群产生的直接影响;那么目前野生大熊猫种群恢复的最重要障碍是栖息地的破坏和片断化。因此,保护野生大熊猫的关键,是野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这实际上是中国濒危物种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大熊猫保护的力度是不断增加的,目前已经建立起了超过60个针对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国内外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大熊猫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受关注的野生保护物种之一。《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遏制了针对大熊猫的偷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了停止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森林采伐,并且大力投入资金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部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开始恢复。

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乐观,因为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甚至在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大型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又造成了新的栖息地的片断化的形成;以及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毁坏性的开发趋势越来越严重。目前大熊猫野生种群恢复的前景并不乐观,其根源仍然是野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

在一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中,放归野化是一种野外种群恢复的办法。 

本文更多内容请看中外对话网站: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792-Sham-victory-for-China-s-pandas

 

话题:



0

推荐

对话地球

对话地球

2593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