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8-03-05
石毅
 
面对市场压力,中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基地正在艰难尝试本地化的绿色升级转型。
 
在美国被食用的罗非鱼,超过七成来自中国。
 
43岁的王金勇自1994年就开始在海南文昌养殖罗非鱼,因为养得好,周围的养殖户们都认识他,常有人上他那儿去参观。
 
90年代他和老家浙江的一些亲戚朋友跑到海南,看中了这里的温润的气候和大片可供开垦的荒地。在他出生的地方,人多地少,如果固守,大概连温饱都成问题。
 
海南则是中国罗非鱼的主要产区之一,出产了全国五分之一的罗非鱼。王金勇刚接触罗非鱼养殖的时候,流行的是在鱼塘里再套养鸭子,但也最多就是卖到百公里外的海口市。那时的养殖方法,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抗菌药,畜禽的粪便处理也是一个难题。到了1999年,开始有人代表国外的采购商来文昌收购罗非鱼,这刺激了大批养殖户们转而潜心做罗非鱼的池塘养殖。
 
罗非鱼养殖如何做到可持续?
 
如今,这种原产于非洲的鲫鱼是中国最为大宗的出口水产品之一,根据中国农业部统计,2016年全国罗非鱼产量超过186万吨,约为全球产量的1/3。这其中有39万吨都用于出口。
 
“它是鱼肉中的鸡肉。”智渔创始人韩寒说。智渔是一家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可持续水产品发展的民间智库,罗非鱼是它们最关注的鱼种之一。
 
小养殖户的困境
 
王金勇和妻子就住在鱼塘边。 这间低矮又显得破旧的房屋被隔成了并排的三间,除了起居和卧室,另一间被用作存放鱼饲料。他听说国外的养殖场都像工厂一样,设施完备。但在文昌,像他这样家庭式的养殖场才是主流。为了降低成本,200余亩的养殖场他只雇佣了一名全职工人。大部分工作,从投放饲料到维修电灯都亲力亲为。
 
在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面前,这样的小养殖户是脆弱的,有时甚至连生存所需的基础设施都得靠自己解决:相邻的养殖户们至今仍然通过成本分摊的方式来维护周边的公路和输电线。
 
而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罗非鱼的收购价格的持续低迷。中国虽然是罗非鱼养殖大国,但如今也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近十年来,中国的罗非鱼出口已经从占全世界一半左右跌至三分之一。王金勇回忆,20几年来罗非鱼的收购价都没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中国的人力等成本却提高了很多,在最不好的年份,他们只能靠借贷来维持营生。
 
不少养殖户试图通过增加养殖密度来压低成本。但据王金勇的经验,密集养殖下过多的鱼产生的污染超过了水本身的自净能力,而这导致了一些养殖场滥用药物。
 
水产养殖业的药物滥用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甚至在2016年底对养殖场集中开展检查和整治。
 
压低成本来适应市场的做法并未成功。许多养殖户表示,无论如何精打细算,养殖成本都在3.7元每斤上下。而罗非鱼的收购价多年在4元每斤左右徘徊。
 
认证问题
 
除了卖不上价,小养殖场还面临着产品难以满足出口标准的问题。
 
“这个产业一开始就和国际市场接轨,他们一直在接受市场挑剔甚至是怀疑的眼光,”韩雪峰表示。大型的加工厂和养殖场为了满足出口的需求,往往要通过国际通行的渔业标准认证。但到了小型养殖场,这些标准却难以落地。
 
国外经销商到王金勇的养殖场参观,除了关注安全投食、用药等,他们还提出了种种问题。比如按照一些工厂化养殖场的标准,养殖场需要有围栏以避免牲畜靠近带来的感染风险。但在他那儿,不是所有的池塘都能围起来。
 
这种情况在海南的罗非鱼养殖户中很普遍。原因很简单,韩雪峰解释说,都是从当地村民手里租来的土地,“老百姓养个牛,到你池塘边吃个草也成了问题,就难以协调和社区的关系。”
 
在访谈了很多养殖户后,韩寒发现,虽然许多养殖户努力一下就能达到国际上所流行的一些认证标准,但有些标准却难以达到。“不是因为他们做得更差,而是(一些国际标准)不符合中国家庭养殖户为主的国情,”她认为。
 
认证的繁琐和高昂的费用也让小养殖场望而却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讲师张文博关注可持续水产养殖发展,在他看来,愿意为可持续水产养殖埋单的消费者依然是少数,即使是在欧美,这样的消费观念也不过一二十来的时间,在中国,养殖户即使投入了,产品售价也只能增加1、2毛钱,收益有限,难以调动他们的动力。但在一些养殖业工厂化程度高的国家却不同,他说,比如三文鱼等鱼类养殖,在英国、挪威等国只有几个大公司在做,要推动可持续认证就容易得多。
 
另辟蹊径
 
在本地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养殖户们正在尝试另一种生存策略。
 
“如果采用合理的养殖密度,只需要用一些天然菌类和石灰就可以改良水质和土壤。”王金勇说。他顶着一顶在当地颇为流行的大沿草帽在池塘边巡护。通过手持的便携仪器和试纸,他可以很快的获知水中的溶氧量和氨氮浓度等指标,这些指标标识着罗非鱼的生长环境是否健康。他多年来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把这些数据都记录下来,它们厚厚的叠了一摞。
 
王金勇的养殖场是所以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选定的首批20余家示范点之一。协会秘书长韩雪峰说,他们一直在推动养殖场的规范化,这包括信息的完整和公开,最后能让消费者直接追溯产品信息。
 
这个协会是2014年在智渔协助下成立的行业组织。成立的首要工作,就是集合了专家和从业者制定出了罗非鱼池塘养殖的操作规程,并在会员中推广。规程提出了如何处理水质和污泥,规范了如何安全用药,同时也关注养殖场和周边社区的关系。
 
“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其背后的实质仍然是环境安全。”韩寒分析说,“实际上是养殖者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持续生产和经营,而要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利润,到了消费者这端,就成了食品安全问题。”
 
促进会试图通过推广更环境友好的养殖模式,建立本土的罗非鱼可持续养殖认证体系,建立消费者和贸易商对小养殖户的信任。
 
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困难重重。许多养殖户没有这样的习惯,行业里从业人员的总体教育水平比较低,大约80%的养殖户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此外,由于罗非鱼的价格常年徘徊不前,许多人已经选择离开。
 
不过在韩寒看来,虽然可持续认证的代价高昂,但细分市场正在成长起来,电商上热卖的各种绿色食品就是例子。
 
“总会有一部分消费群体,愿意给这些产品一个合理的市场回报。”她说。
话题:



0

推荐

对话地球

对话地球

2593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