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加文 范 · 霍恩

11.10.2013

更多内容,请见:https://www.chinadialogue.net

要迎接21世纪环境保护与生活质量问题的挑战,那些尊重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城市能给予我们帮助。 

article image

每个城市中——无论是芝加哥或是北京——都生活着其特有的野生动物。图片来源:John W. Iwanski

在我教书生涯的早期,曾经有一个学生(无论我在书面上以及当面纠正多少次)总是将非人类的事物统称为“大自然”。他用很简单的一个字(即“大”字)就概括了无数的东西。他每周的读后感通常都是这么开头的:“当我走进大自然的时候,我看到……”那个大自然(远在彼方、脱离于日常生活的、自成一体的世界),我们走进它,然后再走出它,回归舒适的正常人类生活。他笔下常常这样来描绘城市:大自然远在彼方,在没有铺砌路面的地方。我们人类属于此处(文明);而大自然则属于彼方(野外)。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在遭遇混乱的日常现实时则往往不堪一击。

我住在芝加哥地区,这是一个涵盖了芝加哥市和近1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乍看起来,像芝加哥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城市环境似乎只有人的活动,以及城郊通勤列车的尖叫、高速干道上被堵汽车喇叭的嘶鸣,和摩天大楼阴影里摩肩接踵的行人。城市就像是钢筋水泥的驿站,人们白天蜂拥入城,晚上则人去城空,这里需要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持续为现代经济体提供动力。

但是,如果只是把城市视为人类居住的环境,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错,城市充满了人类的喧嚣,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语言和文化。但是,同时这里也有非人类活动、语言和生命形式,这些生物也在上演着它们自己的迁移和定居故事。

在这些动物中,一些是返回来寻找一个立足之地的,还有一些则从未离开。我曾经见过栖息在本地图书馆三楼的游隼(不到二十年前曾被视为极度濒危的物种);见过暂住在一条城市运河堤岸上的河狸;曾经目瞪口呆地看着鸡鹰从离我仅4英尺外掠过;还有一次见到鸡鹰从我头顶的树枝上扑走一只鸣禽;我还曾经和一对郊狼大玩捉迷藏,它们就住在离我的公寓四分之一英里的一座城市高尔夫球场里。因此,这座城市也是野生动物的居所。

艺术家、生态学家、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城市,不是为了提防野生动物的消失或减少,而是为了有富有活力的城市环境来为各种动物提供共同栖息的家园。(最近有很多书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从文学上的创新,如莲达·林恩·豪普特的《城市动物寓言》和埃丝特·沃尔夫森的《来自隐蔽城市的实地指南》;到信息丰富的生态评估,如《城市食肉动物》和迈克尔·罗森茨威格的《双赢生态学》;再到实用的自然史导读,如朱莉·费恩斯坦的《城市野生动物实地指南》。)

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也开始将各种政府、商界、教育和非营利团体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比如,芝加哥荒野联盟是一个包括了300多个组织的地区性联盟,即将迎来20周年,其宗旨是“担负起保护及恢复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使命”。该联盟最近更新的《绿色基础设施远景》勾画了在一个城市景观拼图中连接和关切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可能性。这样的地区性努力超越市界和州界,无论在美国国内(如大城市绿色空间联盟)还是国际上(如荒野城市项目及联合国下属的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展望)都正寻求与其它联盟团体的合作。

一旦我们愿意睁眼看看非人类动物的世界,我们的视野、思想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城市在我们的眼里就成了活生生的社会与生态系统。作为人类与自然中心城市生物”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我获得了各界合作者(从诗人和画家到昆虫学家和神学家)的广泛帮助,以记录与城市野生动物的相处经验,这吸引了对这些动物存在的关注。科学研究正开始为城市地区生态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线索,但对于“城市生物”项目来说,我们想采取另一种合宜的途径,即利用一种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讲故事。

······

(更多内容,请见: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6410-Discovering-nature-within-our-cities

话题:



0

推荐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2598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