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12.2014
胡 舒立
宫 靖
孔 令钰
 
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要通过气候减排建立倒逼机制,促进中国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图片来源:UN Photo/Zach Krahmer
 
记者:中美这次达成减排目标共识。两国准备和商讨此事经历了多久?
 
解振华:中美两国准备这件事已有一段时间。在今年9月下旬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与美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欢迎奥巴马总统来中国出席APEC会议并访华,二是中美两国进一步加强气候领域合作,可以一起宣布各自2020年后气候行动目标。
 
关于两国一起宣布,双方一开始就有明确谅解,目标各自自主决定,彼此感到舒适。之后两国的气候团队开始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通过电话、视频,讨论关键事项,也进行了若干次当面讨论。在两国宣布共识的当天,联合声明方完全定稿。
 
记者:APEC峰会全球关注,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召开在即,而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将要制定全球气候新协议。中美选择这个时机发布共识,是意在影响全球多边气候谈判进程吗?
 
解振华:在9月下旬举行联合国气候峰会的时候,张高丽副总理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明确表示,中国支持2015年达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议,中国要为达成协议做出贡献,但协议必须要体现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
 
张高丽副总理宣布了中国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第一,碳强度显著下降;第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显著提高;第三,森林蓄积量显著增加;第四,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尽可能早地达到峰值。他用“三个显著和一个尽可能早”对中国的目标做了原则宣示,在峰会上获得的反应特别好。
 
张高丽副总理在峰会上的讲话,是中国领导人对2020年后的气候变化多边进程非常明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了两个量化目标。
 
记者:这次中美达成共识,让外界非常意外。你如何评价中美之间的这次合作?
 
解振华: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无论是对国内促进转型升级、促进多边气候变化的进程,还是在促进两国合作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亮点,也表明我们积极推动全球多边进程的决心和态度。
 
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的挑战,所以各国必须一起共同应对,这不仅是双边的问题,更是多边问题。气候变化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应对,都来采取行动才行。这件事只能“共赢”,绝对不能搞“零和”,零和就意味着失败。
 
记者:国际上有评价认为,中国此次把2030年气候减排目标定得比较高,可能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难以做到。国内主流专家也持类似观点,你怎么看?
 
解振华:对于中国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中央和国务院有明确要求:要建立一种倒逼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主席非常明确地说过,气候减排这件事,不是别人要我们做的,而是中国自己要做。要通过气候减排建立倒逼机制,促进国家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因此,我们制定的目标,要发挥倒逼转型升级的作用。
 
李克强总理要求要通过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能源消费做减法,经济增长做加法,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目标要定得“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又要有一定的力度。
 
记者:就是说,这不是单纯的气候目标,从国家的层面,目标还有倒逼改革的深意?
 
解振华:你的理解是对的。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是粗放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这么大,问题这么多,我们自己必须定一个有雄心、有力度的目标,并通过这个目标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否则的话,雾霾这么严重,还要继续粗放发展,全社会都不会满意。
 
目标定出来,国际上也会评论,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力度是大了还是小了。所以,我们定的目标要经得起国内、国际社会的评价,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让国内、国际社会都认可。
 
要激发目标的倒逼作用,必须要有配套的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和改革措施。
 
一是节能提高能效,工业、建筑、交通领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都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要相互配套,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
 
二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国家对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来鼓励、支持。鼓励就要有鼓励的政策,限制要有限制的措施。
 
记者:中国实现气候目标,最大的困难是在能源结构这一块吗?
 
解振华:一个是能源结构,另一个是能耗水平需要大大降低,目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果能效水平提高一倍,能源不需要再增加,经济总量却可以翻一番。
 
中国能效水平低差的原因,关键还是存量的落后技术、设备太多。现在倒逼机制就是定了总量之后,上马新项目必须采取最先进的能效标准,同时必须改造老的设备和技术。
 
记者:中国要想2030年前后成功达到碳排放峰值,那么经济结构必须得有怎么样的改变才能适应?
 
解振华:从经济结构上看,肯定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要有比较大的发展。第二产业中,绿色低碳循环的技术和产品会有相当大的发展。国内能源结构会有相当大的变化。
 
另外,国家的森林蓄积量将大幅增加。林业结构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有些地方森林覆盖率较高,但蓄积量很少,所以要改变林业结构。原来是讲森林数量,现在要讲质量了。
 
实现目标的过程,会对全国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等所有的领域,带来相当大的变化。
 
我想,到了2030年,我国的雾霾天气也会大大减少。我国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的质量、人们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记者:有数据显示,国外在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时候,GDP的增速一般会降到3%左右。我们如何做到在低碳情景达到2030年的气候目标的同时,又能保持一个适当的GDP经济增速?
 
解振华: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习近平主席讲过,中国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像中国这种状态,高速发展了30多年,GDP长期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不可能永远这么快。经济总量大了之后,增速肯定会降低。
 
中国过去的增长是靠投资拉动的,牺牲了资源和环境换来发展。现在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要还账,要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记者:有研究团队提出,中国在低碳情景下其实也可以保持GDP快速增长。你是否赞同?
 
解振华:我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总量的增大,中国的GDP增长速度肯定会降低。
 
但降低到多少呢?我们按照不同的方法测算过,结论普遍是总体上不可能维持在现在这么高的水平上。过去是10%,现在是7.5%,以后还能否保持这样一个速度,我觉得不太可能。
 
记者:有没有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我们达到2030年气候目标,但经济增速降到3%左右。
 
解振华:不会,应该比这个高些。
 
记者:请你预测一下,中国能否如期完成之前向世界承诺的2020年减排目标?
 
解振华:中国正在努力完成自己制定的2020年的目标。到2013年,中国已经完成了28.5%了,还有7年的时间来实现碳强度下降40%至45%(以2005年为基础),明确地说,中国可以做到。
 
中国为此目标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2009年、2010年,为了完成目标有的地方都拉闸限电了。我们既有长期目标,也有五年规划目标,五年规划由人大批准,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分解指标下达到各个省,省里面又分到地、市和各个重点排放单位。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做。
 
记者:请你谈谈中国气候变化适应问题吧。
 
解振华:中国也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中国最近这十年,平均起来估算,极端气候造成每年死2000多人,损失2000多亿元。这是直接的损失,生态上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直接损失这么多,所以适应气候问题非常重要。
 
减排跟适应是相辅相成的,减排力度越大,适应压力就越小。如果你不减,不仅会造成损失,适应的长期影响问题就更突出了。
 
减排和适应要并重。发达国家不太认可这一点,只要求减排,不愿意提适应。为什么?因为目前出现了气候危害,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无约束排放造成的,所以谈气候适应,发达国家就应该拿出钱来补偿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不愿意谈适应,是因为他不愿意出钱,根在这里。
 
记者:您对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和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有何期待?
 
解振华:利马会是决定明年巴黎会成败的一次很关键的会。明年要出结果,要达成协议,今年的会是为明年做准备的。
 
利马会要把整个协议的框架、原则、要素,要解决的问题等,达成初步共识。还会有很多分歧,明年一年直到巴黎会将一个一个地解决分歧。今年的利马会上,预计各国会争议很大。各方意见都会反映到新的协议文本草案中。
 
本文原载于财新《新世纪》,发表时经过中外对话摘编
话题:



0

推荐

对话地球

对话地球

2593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