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扬

2012年4月18日

4月10日的“环境与报道”研讨会上,多位学者、官员、媒体人士、环保NGO人士交流了对中国环境报道十年历程与未来趋势的看法和思考。张扬整理报道。 

“环境记者应多注重价值观的建立,以便在获得真实信息后作出判断和选择,达到最有效的报道。”

“中国的环境记者不能局限在环保报道的圈子里,应该看到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民族等各方面的影响。”

这是英国《卫报》驻华记者乔纳森•沃茨对中国环境记者的建议,也是这位欧洲人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后的切身感受。他感受到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目睹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影响。他肯定了中国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信息公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认为政府做得还远远不够。


他的感触,与中国环境问题本身的特征密切相关。环境保护是中国最早的公民运动领域,二者结合带来的报道题材,曾经在10年前引发了中国第一轮环境报道的热潮。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传统环境议题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新兴碳市场及相关政策工具等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新闻领域——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环境报道。

4月10日,在“环境与报道”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调研员孙桢、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吕植、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负责人冯永锋等嘉宾,与中外对话副总编刘鉴强等一起,交流了对中国环境报道十年历程与未来趋势的看法和思考。

大家普遍认为:在过去十年,中国的环境报道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批优秀的环境记者成长了起来。此外,环境和慈善开始进入政治主流,这些都对中国环境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依旧存在很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在北京大学吕植教授眼里,最严峻的问题是:我们用钱来衡量一切事物,自然真正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可。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调研员孙桢也对中国环境报道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认为一些环境报道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绪,一些报道的角度过于简单,并且希望媒体能继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香港大学陈婉莹教授提倡,各个领域的记者都应该关注环境问题,将环境报道变成一种常态,并提倡鼓励公民记者。

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参与公民报道。去年,在很多重大环境事件中,公民报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刘福堂利用微薄揭露海南省毁林事件。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创立人冯永锋认为,公民记者会越来越多,但要对其进行引导和辅助,例如培训、资金和技术辅助等。

过去十年,环保NGO与媒体的交流合作频频发生,因此促成了很多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绿家园创始人汪永晨说,媒体报道的目的和NGO一样,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双方合作有助于问题解决。她认为,中国在NGO和媒体合作方面有引领世界的趋势。

 

文章更多内容请看中外网站: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878-Greening-China-s-press-corps 

话题:



0

推荐

对话地球

对话地球

2593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