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7.04.2017
唐大旻
 
气候变化对华北空气污染的加剧效应意味着,即将落地于空气污染重灾区的特区需要更强势的气候行动。
 
图片来源:Yat Yin / Greenpeace
 
毫无预兆但迅速传播,并且影响力巨大,雄安新区的突然设立,满足一条爆炸性新闻的所有条件。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忽然下发通知,决定在距离北京120公里左右的河北省保定市辖区内的雄县、容县和安新县建立一个新的特区。在中国,特区意味着更宽松和优惠的经济政策,相对独立于地方政府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此前,1980年设立的深圳特区和1992年设立的浦东新区皆走出了相似的发展道路。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解释,建立新经济特区的初衷是北京已无力承担2100万人口谋生、居住和通勤的压力,需要向周边分流。而选择雄县、容县和安新县的一大原因是那里有较大的环境承载力,且坐拥区域内最丰富的水资源——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
 
但问题是保定的空气质量在过去三年中有两年排名全国垫底,还有一次倒数第三。在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带大搞经济发展,甚至期望苦于空气污染已久的北京居民移居于此,中国政府有信心持续提高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把雄安打造成宜居之城吗?
 
图片来源:Bxxiaolin
 
科学家:全球变暖加剧京津冀雾霾
 
中国政府的确正在用各种措施缓解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北京刚刚关闭了最后一座煤电厂;从今年开始,河北的几个钢铁重镇在冬季采暖期间被要求产量直接减半。然而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显示,除了污染排放,北京空气污染发生的频率还受到气候变化的极大影响。
 
3月21日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篇中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合著论文显示,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加,21世纪下半叶(2050年—2099年),北京冬季的重污染天气与1950年—1999年时相比,发生频次或将增加50%,每次持续时长或将增加80%。
 
这一研究的结论并不难懂,甚至人们早已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到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变暖的气候影响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和天气。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这一变化体现为冬季气温上升和风速降低,使污染物更加难以扩散。刚刚过去的这个55年来最暖冬季,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就差于上一年度同期。
 
面对媒体解释2016年冬季的污染回升现象时,环保部长陈吉宁明确表示:“这几年连续下来,冬季的污染气象条件变得越来越差,超过了我们的减排速度。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可以说,这项新研究只是以数据验证了这一人们深有体会的现象。
 
同时它也间接说明:鉴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华北地区治理空气污染的战争也就不只是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战争。雄安新区乃至整个华北城市群的环境治理成败也将取决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取得的进展。
 
雄安新区:气候政治的新因素
 
然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未来正变得不明朗。在地球另一边,特朗普政府的初步预算案计划砍掉本国环保署近1/3经费,仅EPA研发办公室就将失去近一半经费,内政部则将批准更多污染性能源项目。
 
如果这一方案获得通过,毋庸置疑,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气候合作的关键力量,美国的减排努力将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在削减燃煤和重工业过剩产能等方面的努力也正经历反复,河北钢铁重镇唐山的产量“反弹”已经引起了政府的警觉。
 
可以预见的是,雄安新区的设立会令华北地区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变得更高。而除了“头痛医头”的空气治理措施之外,中国政府可能会更加重视气候变化这一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问题。
 
正如环保部长陈吉宁今年数次提及的,在京津冀重工业增长已被冻结的背景下,这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趋势的反复不定已经令中国政府认识到了外在气候因素对大气治理的巨大干扰。
话题:



0

推荐

对话地球

对话地球

2593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