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1.01.2016
刘虹桥
 
中国瓶装水生产与消费将走向繁荣,刘虹桥写道。
 
图片来源:Silver Tusk
 
出于对水质下降和污染问题的担忧,中国的瓶装水饮用者人数已经达到历史新高。瓶装水已经成为许多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来自100座中国城市的3万名城市居民中,仅有59%的人饮用(煮开的)自来水。供水行业协会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瓶装或桶装水比用民用净化系统或者家用过滤器净化的水更受欢迎,成为放弃饮用自来水的居民的首选。
 
这得瓶装水产业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自19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瓶装水已经快速占领了中国各地区的便利店货柜。
 
虽然企业领导者和地方政府都对这一现象带来的经济增长前景表示欣喜,但瓶装水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沉重负担以及潜在的商业危机仍有待解决。
 
中国水危机是一家驻香港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关注中国水资源短缺给环境和商业带来的危机,它在“中国瓶装水:繁荣还是衰败”(2015年9月)一文中探讨了这些危机和中国瓶装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是全球瓶装水消费第一大国
 
世界瓶装水协会(IBWA)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消耗瓶装水总量达3950万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5%,成为全球最大的瓶装水市场。
 
报告显示,瓶装水已经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快速消费品(FMCGs)之一,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8.1%,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还要多。
 
然而,世界瓶装水协会(IBWA)很可能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实际消费规模。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度包装饮用水的产量已经达到5560万立方米,比世界瓶装水协会的估值高出近2000万立方米。
 
伴随瓶装水生产而来的是水、能源和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
 
非盈利环境机构太平洋研究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每生产一瓶瓶装水需消耗三瓶的水量和四分之一瓶石油。这一估值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国家标准相一致,该标准为包装饮用水的生产设置了取水额和能耗限额基准。
 
以这些基准为基础,中国水危机估计为了满足中国瓶装水的年生产需求,该产业消耗的水量将足够灌满约20个西湖(中国著名的人工湖泊之一);电力消耗则达到870亿到1580亿千瓦时之间,相当于三峡大坝的年发电量;包装水用的塑料制品则可以填满整个金茂大厦(上海著名摩天大楼,高420米)。
 
增长潜力
 
中国是全球瓶装水第一消费大国,但中国人均瓶装水消费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一些人认为,国内外消费率的差异说明中国市场尚未苏醒。
 
目前,吉林省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饮用水生产力提高至5000万立方米,西藏自治区(TAG)则计划提升至500万立方米。考虑到两个省份当前的饮用水产量,这两个计划都相当大胆,它们分别计划将生产力在原有基础之上提高12倍和52倍。
 
2011年,中国出台了旨在控制水资源利用、提高用水效率、遏制水污染的“三条红线政策”。国务院2015年4月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水十条”)也对三条红线政策做了重申和强调。新推出的水管理政策更加严苛,说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管理息息相关。
 
目前,中国国家政策重点关注降低能源、纺织和农业等主要耗水部门的用水量。为了节水,中国在这些部门投入了数百万的资金。若以吨为单位进行比较,开采一吨煤的耗水量约等于生产同等重量瓶装水的耗水量。然而不知为何,瓶装水产业还在增长。
 
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瓶装水消耗量如果能够达到全球平均水平,那么该产业的总耗水量增长将超出“全国总用水量”红线。即使个别生产企业采取行动提高用水效率并降低用水消耗,但由于行业的总用水量仍会继续增加,这种努力很可能只是徒劳;瓶装水产业用水缺乏规范。这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是不公平的,在水资源短缺的省份更是如此。
 
繁荣还是衰败
 
瓶装水产业已经对中国的地下水、冰川和上游流域造成了压力。中国71%的瓶装水生产都位于“干旱11省”或“风险9省”,这些都是淡水资源稀缺的省份。中国的瓶装水中有20%产自北部平原地区,那里却饱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以及地面沉降问题的困扰。作为“干旱11省”,山东以及河南省的缺水程度不亚于中东国家约旦。但尽管自身高度依赖调水工程缓解用水问题,这两个省份2012年的瓶装水产量仍占到全国总量的12%。
 
正如之前所说,瓶装水不仅耗水量大,耗能量也高。中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达成7020亿千瓦时的节能目标。如果能够改善公共供水,让自来水适合饮用,那么瓶装水的需求量可能会减少。假设瓶装水生产能够就此停止,那么中国的节能目标就能完成12%到22%。
 
塑料使用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由于塑料回收十分有限,具体数值更是不得而知,再加上瓶装水生产消费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塑料出现在垃圾填埋场、废物焚烧站,或是流入河流、海洋、森林和农田等生态系统。这一切都可能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进一步的挑战。近来,科学家在中国的食盐中发现了塑料微粒。
 
中国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在通往“生态文明”的路上,中国的环境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恶化的空间。对决策者而言,重新思考瓶装水相关政策、让地方与中央政策相协调十分重要。
 
对瓶装水品牌而言,公开信息、提高用水效率自然十分重要,但风险已经超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些品牌也是时候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战略——中国政府承诺在2020年之前达成自来水饮用完全安全的目标,届时,中国人是否还会继续青睐瓶装水?随着地下水相关政策变得愈发严格,中国政府是否会禁止从水资源短缺地区或脆弱的上游流域开采矿泉水?巴黎气候大会之后,所有的气候行动计划都必须彻底执行,到时候“第三极”上高端冰川水生产瓶装水的能力是否会受到威胁?企业怎样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生产出价廉物美的“绿色”饮用水产品?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对自己的饮水行为负起责任。
 
在一个水资源并不太充足的国家,瓶装水的未来可能会很不一样。
 
翻译:金艳
话题:



0

推荐

对话地球

对话地球

2593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