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3.11.2015
刘虹桥
 
西藏自治区政府希望大量开发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水,推动瓶装水产业发展,此举环境风险巨大。
 
图片来源:上海峰川
 
不顾冰川退化,以及珍贵自然资源的开采可能给邻国造成的严重影响,西藏打算通过开发该地区的水资源推动瓶装饮用水产业的发展。
 
本周,西藏自治区政府发布了一份十年规划,鼓励在这一生态脆弱地区大规模发展瓶装饮用水产业。
 
这份名为《西藏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规划要求,到2020年,西藏瓶装饮用水年产量将提升至500万吨。而新华社报道显示,2014年,西藏规模以上天然饮用水产量仅为15.3万吨。此番规划堪称大跃进。
 
西藏水资源丰富,水资源价格比中国其他地区都要低廉。而且人们通常认为在水源上游、雪线之上灌装的瓶装水更为纯净,人们也愿意付高价购买西藏出产的瓶装水。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企业蜂拥而至,希望涉足西藏水资源开发。总体而言,西藏生产的瓶装水在全国瓶装水产量的比例非常小,但这种优质的瓶装水被认为是中国日益繁荣的瓶装水行业的增长热点。
 
正如“中国水风险”新近发布的报告《中国瓶装水–繁荣还是衰败?》里所警示的,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而言,冰川矿泉水开发的环境代价不容小觑。西藏所处的青藏高原,也被称作是“亚洲水塔”。这里是亚洲大陆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居民供给着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在短短二十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瓶装水消费国和主要的生产国之一。不过,中国市场的人均瓶装水消费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这预示着中国瓶装水消费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即便中国的人均消费量只达到香港水平,那也意味着四倍于今日的市场规模。2012年,中国瓶装水产量已达到5560万吨。
 
在习近平主席建设“生态文明”的希冀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林业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郑重承诺,意味着中国将采取行动保护岌岌可危的冰川。
 
那么,在这些地区快速增长的瓶装水产业,是否延续了上述政策的要求?对中国和下游国家而言,瓶装水产能的迅猛发展意味着什么?过去三十年间,青藏高原的冰川已经消退了15%。瓶装水开发的影响显著,政府和投资者都亟待重新思考其开发策略。
 
亚洲水塔已成瓶装水热点区域
 
公众对水污染的担忧,驱动着瓶装水需求不断增长。这种情况下,企业争相到青藏高原这样的上游地区寻找更为洁净的水源地,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中国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于此。青藏高原也是亚洲许多重要的跨境河流的发源地。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的淡水储区,青藏高原也被称作是“第三极”。
 
青藏高原已经成为瓶装水产业的热点地区。到2014年,已有28家企业获得政府颁发的生产许可。在相邻的新疆、青海和云南等省份,瓶装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一些企业甚至从冰舌取水。
 
格莱雪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官网显示,该公司使用的水均采自海拔4480米的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的冰舌区域。
 
一方面,该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并未披露任何关于其开采流程或其环境影响的详情。另一方面,科学证据显示,这一冰川正在以每年4到8米的速度快速消融。
 
在格莱雪的官方网站上,一张图片显示两个人拖动水箱在冰川上行走的场景,表现运水的艰难。另一张照片表现的则是开凿冰川和冻土取水的场面。
 
还有企业从珠穆朗玛峰进行冰川水资源开发。“珠峰冰川”就是从距离珠峰大本营80公里处的地方取水,这里位于珠穆朗玛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帕米尔远古冰川矿泉水”使用的则是邻近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山脉慕士塔格峰山脚下的矿泉水。
 
优惠待遇
 
这只是这一地区水资源开采风潮的序幕。资金雄厚的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其中不乏制药、糖果、石油和生物制药等行业的企业。2014年11月,作为政府发起的“与西藏好水,世界共享”的官方推介活动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区政府与各类投资者签订了16份协议,总价达到26亿元人民币(约合4.09亿美元)。签约方包括国有石油企业中石化、光明食品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以及在湖北省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水电站的三峡集团。
 
西藏自治区政府为开发者给予了各式各样的支持。2014年7月,西藏成立了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用于协调各部门关系,统筹“推动天然水产业发展”。瓶装水投资企业不仅享受税收优惠,还能够部分减免部分地方所得税和低息贷款。地方政府还为支持产业发展,设立了总额2.5亿元的专项发展基金。
 
有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企业迅速展开行动。自2015年初,中石化集团就已经开始在其全国2.3万个加油站和便利店里出售瓶装冰川水。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瓶装水设计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00万立方米,已经超过500万立方米目标的一半。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提供的数据,2014年销售额比2013年翻了一番,达到8.3亿元。
 
环境风险
 
虽然计划中强调要坚守和谐稳定、生态保护、安全生产“三个底线”,但瓶装水行业的发展仍与中国许多现行的环境政策不协调。
 
如果中国决心保护水资源并禁止在河流发源地附近地区开展任何开采性活动,那么瓶装水行业所面临的环境与监管风险将很高。作为水源地,青藏高原对于中国,乃至东南亚和南亚的许多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亚洲十条主要河流发源于此,其中不仅包括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与经济带——长江和黄河,还包括跨境流淌的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怒江(萨尔温江)以及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作为上游流域,这一地区应当加以保护以求长期繁荣,而不是为了短期发展而急于开采。中国的高层领导者其实已经认识到他们面前的艰难的抉择——他们必须权衡气候、水资源、能源安全、以及保护河流等诸多问题。然而,地方政策却往往与中央政策背道而驰。
 
该区是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数据,青藏高原的冰川在过去三十年中已经消退了15%。短期内,冰川融化意味着更高的瓶装水生产潜力;但长期来看,会导致河流干涸,并给下游地区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由于河流与冰川的源头都位于中国,境内的任何开发活动都会对该区的水安全造成深远影响。此前,中国政府在该区跨境河流上规划的1.24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的激进计划,已经引发诸多关注。正如中国水风险近期发布的另一份报告《向着水资源与能源安全的中国:水资源有限,能源扩张面临艰难抉择》中所指出的,中国在提升能源生产能力方面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火电可能加剧冰川融化和水资源短缺,而建设在跨境河流上的“相对绿色”的水电,则可能加剧地缘政治局势。
 
如果瓶装水行业继续野蛮生长,可能会造成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西藏自治区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0.2%左右,但对这些开发活动的潜在环境影响,却鲜见披露。不仅环境影响评价披露有限,大多数企业也没有披露任何关于水源保护、污染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或者社区福利的相关信息。
 
至于那些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如香港上市企业“西藏5100”,均表示,从泉源或者冰川所开采的水量并不足以造成干涸。
 
但是,在冰川已经开始消融、中央政府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投资数以亿计的经费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大肆开采水源是否是正道?
 
另外,在高海拔冰川下灌装矿物质水的成本非常高,对科技和运输的要求极高。从产区到市场的路途漫长,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不可忽视。
 
西藏自治区政府也曾表示,要积极推动瓶装水的出口。这是否是保障中国水安全的正确道路呢?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地方政府同样在鼓励饮用水出口。地方政府预期,至2020年,长白山的矿泉水罐装能力可以达到5000万立方米,出口量占到10%。
 
需求衰退?
 
就在许多企业蜂拥来到西藏准备开发“蓝金”的同时,另一些企业的处境却举步维艰。2015年7月28日,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宣布停止为旅客免费提供5100矿泉水之后,这一中国顶级高端瓶装水品牌的股价在香港交易所下跌了12.7%。
 
西藏5100的水源系海拔5100米的冰川融水。该公司最早将“冰川水”概念推向市场。从2011年到2015年6月间,该企业向中国铁路总公司销售了约2亿升瓶装矿泉水。
 
中国铁路未能在2015年6月续约。有人猜测,这与中国铁路系统反腐有关。现实来讲,这也折射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上海铁路局一位发言人告诉媒体,目前大多数高铁车站和列车都配备了饮水设施,无需再免费向乘客提供瓶装水。
 
虽然西藏5100表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销售额仅占其2013年总收入的13%,但合同的终止还是让该公司遭受了严重损失。中国铁路总公司一直是该公司最大的客户。2008年到2010年间,西藏5100所生产的瓶装水10瓶中就有9瓶卖给了中国铁路总公司。
 
对于在“第三极”生产的其他瓶装水品牌和厂家,这或许是一个警告。随着自来水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以及公共饮水设施的普及,公众对瓶装水的需求可能会出现下降。
 
正如2015年3月中国水危机与中外对话发表的《中国通向安全饮用水的漫长征程》所指出的那样,“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中国已在改善农村与城镇公共供水上累计投入70多亿资金。在国务院年初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也重申了保障公共水资源质量的承诺。这意味着,该领域的投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
 
当公共饮用水系统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的时候,瓶装水是否还能保持其饮用水替代品的地位?考虑到冰川水的灌装和运输成本,以及高昂的环境成本,投资者应该开始反思他们在亚洲水塔的策略了。
 
本文基于“中国水风险”发布的报告《中国瓶装水——繁荣还是萧条?》撰写而成。该报告系刘虹桥为“中国水风险”撰写的深度调查报告。报告近距离审视了中国快速发展的瓶装水行业面临的缺水和政策风险。
 
译者:子明
话题:



0

推荐

对话地球

对话地球

2593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