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9.05.2015
	卡尔•马蒂森
	中国首次表态加大国内执法力度打击象牙制品,但非法贸易及偷猎仍严重威胁着非洲大象和犀牛的安危。

	图片来源:baike 
	中国首次承诺将逐步采取措施,彻底取缔国内象牙制品的加工和销售。野生动物保护团体表示,中国政府的此项声明是打击偷猎行为、拯救幸存非洲象的“最有力的单项措施”。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活动上,驻华外交官们见证了查没的662公斤象牙被销毁。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发言中说:“我们将严格控制象牙加工和贸易,直至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其制品活动。”
	这是中国首次承诺取缔合法的国内象牙产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总干事卢思聘为中国政府加大力度,减少这个世界最大象牙走私市场的需求而大声叫好。
	他说:“这一决定将对野生大象保护和象牙走私产生深远影响。”
	野生救援(WildAid)理事长奈彼德评价这一声明意义重大,但具体的落实情况还有待观察,中国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取缔期限。 
	奈彼德说:“我们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95%的中国人支持彻底取缔象牙销售。因此,这项声明不仅是中国接下来顺理成章的一步,也是减少非洲偷猎活动最有力的单项措施。”
	要想遏止对非洲幸存大象的偷猎活动,关键要减少中国消费者对象牙的需求。但是,这项工作的进展一直较为缓慢。自从1989年国际社会禁止象牙贸易以来,中国查没的象牙估计超过了40吨。
	这些查没的象牙被分配给有资质的雕刻厂,然后在全国市场上合法销售。但保护团体说这种做法助长了黑市对猎杀大象象牙的需求。
	本周,有报道说莫桑比克的2万头大象仅仅在五年中就损失了一半。每年,非洲有超过2.2万头大象因象牙而被猎杀。
	监测野生物贸易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中国项目负责人周非说:“中国取缔象牙市场的决定,以及今天的查没象牙销毁活动强有力地表明了政府支持国际反大象偷猎和非法象牙贸易的决心。”
	活动上还宣读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组织秘书长约翰·斯坎伦的致辞,他表示对中国的进展感到“极大的鼓舞”。他也指出,“跨国有组织犯罪团伙仍然继续推动着非洲象的偷猎及象牙交易。某些情况下,反政府武装甚至大规模地进行偷猎和交易活动,这也是野生动植物犯罪行为中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形式。”
	取缔国内象牙贸易只是赵树丛提出的“十项措施”中的一部分。其他内容还包括:加大线上线下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整治工作,继续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和加强国际合作来遏止需求,等等。
	销毁活动不到两个月之后,中美这两个最大的非法象牙市场就这一问题举行了双边贸易谈判。实际上,中美之间一直在就打击非法象牙贸易的问题进行对话。保护团体希望两国的对话能够最终促成国际社会采取一致行动,应对大象的生存危机。
	周四(5月29日),杭州海关宣布今年共查获走私象牙270余公斤、犀牛角近9公斤。这是2014年6月中国海关总署部署开展的名为“守卫者”的打击象牙等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走私行动的成果之一。
	此前,2014年1月,中国政府还组织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公开销毁执法查没象牙的活动。当时共销毁查没象牙6.1吨。从一年前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也将其查获的总共28吨象牙以每月1吨的速度逐步烧毁。
	今年1月,在威廉王子探访云南大象保护区之前,中国宣布了为期12个月的象牙雕刻制品进口禁令。
	查没象牙
	早在25年前,许多国家就开始对查没象牙进行象征性的销毁活动。1989年,为了表示对全球象牙贸易禁令的支持,肯尼亚烧掉了12吨查没象牙。今年4月,阿联酋也销毁了10吨走私象牙。然而,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些行动弊大于利,因为这只会给人留下象牙稀缺的印象,从而让价格变得更高。
	周非说,只有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击走私网络,并减少中国公众的象牙需求的情况下,销毁查没象牙才会有效。
	他说:“象牙销毁本身并不是目的。销毁之后,还应该有后续行动来保证国家继续依照CITES的规定履行自己禁止非法象牙贸易的承诺。”
	本文最初发表于《卫报》
	翻译:齐芳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