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9-09-30
钟建珊
比恐龙还古老,用蓝色血液为人类医疗做出贡献的鲎,由于过度利用而处于灭绝的边缘。
 
图片来源:Alamy
 
6月20日,鲎(hòu),这种有着4.8亿年历史的蓝血生物,有了属于自己的“纪念日”——在中国广西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鲎专家组将每年这一天定为“国际鲎保育日”,希望引起人们对于这一物种命运的关注。
 
鲎,也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和虾、蟹一样,属于节肢动物,不过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早两亿多年。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鲎的“蓝血”价值被医药产业发掘并用于开发试剂,它的命运急转直下,数量锐减。今年3月鲎家族中的中国鲎正式被IUCN列入“濒危”(EN)等级。
 
为此,专家呼吁提升鲎的法律保护地位,并规范试剂产业对野生鲎资源的利用,减少采血过程中鲎的损伤与死亡, 并科学放归。
 
宝贵的蓝色血液
 
鲎是地球上少数仅存的“化石”物种之一。尽管经历漫长的岁月,鲎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特征:头胸部是一副包裹身体的褐色硬质甲壳,长而尖的尾部像一把利剑。四只眼睛中有两只是复眼。目前,世界上存活的鲎有四种,即中国鲎、美洲鲎、圆尾鲎、南方鲎。 其中,美洲鲎分布于北美东海岸水域,其余三种鲎分布在亚洲东南岸及东岸沿海水域。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丰富鲎资源的国家之一,占世界总量的95%以上。国内现存的中国鲎资源大多分布在北部湾广西沿海。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研究所博士颉晓勇介绍,鲎的蓝色血液中的阿米巴样细胞对细菌极为敏感,以鲎血提取物制作的检测试剂是当前世界最灵敏高效的细菌内毒素验证手段,目前没有比它更优的替代品。随着鲎试剂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传入中国,中国境内的鲎身价便迅速攀升。由于中国鲎是中国数量最丰富的鲎种,体格较其余三种鲎大,血量更多,取血更容易,而成为鲎试剂产业中的“宠儿”。
 
据相关调查数据,中国鲎数量在过去数十年间,呈指数下滑。广西北部湾鲎的数量从1990年代以前的60万至70万对,骤降为2010年左右的约30万对。人类的过度捕捞是导致鲎种群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集鲎的血液。图片来源:Alamy
 
为了规范试剂行业对鲎的使用,中国对鲎的合法利用设定了审批许可制度,捕捞、出售、驯养繁殖都需要获得官方的审批许可证。广西壮族自治区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黄聂介绍,广西每年许可捕捞中国鲎的数量不超过2万对,并规定了取鲎血的针头直径不大于0.7毫米、取血量不超过鲎总血量五分之一等取血标准,意在减少取血对鲎的伤害。大部分取血后的成鲎可根据健康情况继续养护或直接交由当地渔政部门管理放流回海。“企业按照正规的生产操作,并不会对鲎种群的延续造成太大伤害。”黄聂说。
 
“尽管官方对中国鲎使用有严格的审核流程,但中国鲎的交易仍有灰色地带。”颉晓勇说,部分非法企业通过地下交易,从无证捕捞的渔民处购买鲎后,为最大化降低成本榨取利益,会将鲎身上每一滴血抽干,鲎肉则卖向餐馆,鲎壳制作成甲壳素或肥料。
 
目前还缺乏试剂行业对鲎种群确切影响的数据统计。但颉晓勇认为,正是这种赶尽杀绝式的猎捕利用方式,使中国鲎在中国的分布,从过去的中国长江口以南至广西北部湾,在短短三十年间极速萎缩。如今,浙江省已经十多年没有鲎的足迹,福建、广东地区偶有幼鲎活动,仅有零星的成年鲎在广西北部湾出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瑞芳说,该所调查估测,2019年广西北部湾中国鲎数量已锐减至约4万对。
 
被摆上餐桌的“海中活化石”
 
大规模的取血是中国鲎在数量繁盛期遭遇的最大威胁,这导致中国鲎种群数量“断崖式”下滑。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亦称“美境自然”)科学总监林吴颖说,约在2010年后,中国鲎因为人类的口腹之欲,面临第二次大围剿。
 
广西海鲜市场上贩卖的鲎。图片来源:Harvey Jiang/CC BY NC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鲎在北部湾海域随处可见,吃鲎风气在当地并不盛行。”。今年64岁的广西合浦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监测点护林员莫积瑞说,过去一对成年鲎售价仅一至两元人民币,不抵渔民将鲎从海边运输至市场的运费。
 
林吴颖说,随着鲎数量日益减少,食客因猎奇心理而吃鲎的风气渐起。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鲎的食补功效被夸大,在民间被神化为具备“催奶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的昂贵滋补食材,这直接刺激了鲎在餐厅中的价格飙升,已经超过卖给试剂企业的每对三百至五百人民币左右的价格。
 
“并没有任何调查研究表明,鲎作为食材具有食补功效。”陈瑞芳说。事实上,鲎不仅不具备神奇的食补功能,和中国鲎生活区域相近的圆尾鲎种体内还存在类河豚素,易导致食物中毒。
 
虽然包括林吴颖在内的多数专家都认为“吃”不是鲎数量锐减的最主要原因,但据《南国早报》2017年报道,2013年以前,仅广西北海一地的各种海鲜大排档与海鲜酒楼,每年消耗的鲎数量可达上万只。目前不确定有多少餐桌上的鲎是试剂行业取血后失去活力的个体。
 
广西官方近年每年查获非法捕捞成年鲎数百对。“当广西北部湾海域的鲎资源难以供应市场时,非法鲎交易或许会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颉晓勇说。
 
拯救中国鲎 
 
准备放归的幼鲎。图片来源:钟建珊/中外对话
 
6月是鲎的繁殖季,正是鲎成对出现在滩涂的时候。不过,如今走在北部湾浅滩,成年鲎的踪影几乎无迹可寻,幸运的游客或许能看到体格如成人小拇指一半大小、通体透明的幼年中国鲎浮游在滩涂中。这些尚弱小的幼年鲎,极有可能是经人工繁育被放流至海域的鲎资源增殖“后援”。
 
为了拯救日渐濒危的鲎种群,陈瑞芳所在的研究所过去几年每年都会在北部湾海域投放数十万至上百万只的中国鲎幼苗,至今已投放超过500万只,并对鲎的栖息地、生活习性和人工繁育技术进行长期研究。
 
中国鲎人工繁育是根据鲎的产卵环境、温度、食物构成模拟建立生产基地,以帮助成年鲎在稳定的环境中产卵、孵化幼鲎。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开始根据政府订单需求培育幼鲎,对北部湾海域鲎进行资源增殖。
 
与会专家在北海海滩上放归幼鲎。图片来源:钟建珊/中外对话
 
但人工增殖放流能起到多大作用也还是未知。“鲎的性成熟期大约需要13年左右的时间,生长周期过长,风险因素多,养殖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鲎养殖市场化条件尚不成熟。”陈瑞芳说,目前投放至海域的人工幼鲎,由于无追踪调查监控,其最终存活比例、每年投放数量是否可满足鲎可持续延续都是未知数。
 
广西北部湾海域对于鲎来说充满了凶险。据“美境自然”的调查,该区域的物种和生态正面临着多种多样且程度不一的威胁,工业、城市、旅游、航运设施建设等不断缩减包括中国鲎、圆尾鲎等物种的栖息地,环境污染、人为过渡捕捞等因素使得“鲎生艰难”。
 
繁盛难再?
 
 “鲎是比恐龙还要古老的生物,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进化、或灭绝,只有鲎经历了四亿多年仍保留古老的原貌,如今它的蓝色血液为人类医医疗的贡献仍无可取代。”陈瑞芳说,鲎的生物遗传研究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应让更多人知晓,保护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6月20日,来自美洲、东南亚、广西北海市的政府机构和鲎保护相关民间组织在广西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鲎保护研讨会上通过并发布“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呼吁世界各地区推动保育鲎的法规政策的修订,提升鲎的法律保护地位;提倡规范鲎试剂产业对野生鲎资源的利用,减少采血过程中鲎的损伤与死亡,并科学放归。该研讨会由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鲎专家组发起,从2007年起每四年举行一次。
 
黄聂认为,目前中国鲎的保护等级还不够,也非《华盛顿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物种。非法捕捞、买卖、食用中国鲎,一般情况下不面临刑事处罚,违法成本较低。
 
他透露,随着中国鲎被IUCN列入“濒危”(EN)等级,未来国家对中国鲎的保护力度或将升级。广西官方下一步将制定更为严格的鲎试剂生产监管标准条例,这包括:精准划定鲎单次取血的剂量、因取血导致的鲎死亡比例、取血后需上交渔政部门放生的鲎数量(或比例)等。
 
一方面要对鲎资源止损,另一方面也要有效扩充。陈瑞芳说,其所在研究所正向当地官方申报幼鲎追踪调查项目,计划以标记幼鲎DNA分子的形式,调查人工幼鲎野外生存情况。并深入展开鲎人工繁育研究,推动鲎养殖市场化。
 
“保护鲎需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鲎生存的海域、区域气候变化、食物、人为因素影响等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丹麦奥胡斯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彼得·芬奇说,“鲎种群的复兴之路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话题:



0

推荐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2597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