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9-12-20
龙美诗 罗况闻
可持续亚洲系列播客第二集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为北极带来新的机会。
 
中国研究组在北极进行科考活动,他们的身后是雪龙号破冰船。图片来源:Alamy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极地海冰融化,北极正迎来新的路线和机会。中国积极地将自己定位成利益攸关者,并在最近宣布自己是“近北极”国家。去年,中国还发表了北极政策白皮书。但与南极不同的是,北极四周环绕着主权领土和领海,各国都在争夺这片国际海域的控制权。尽管中国的到来引人议论,但其带来的投资却受到欢迎。作为亚洲强国,中国将如何设法审慎地在北极找到立足点?最终目标又是什么?
 
嘉宾:
 
赵绘宇,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兰泰涅,挪威北极圈大学
安妮-玛丽·布雷迪,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
刘能冶,阿德莱德大学
亨利·亨廷顿,海洋保护协会
施余兵,厦门大学
米娅·贝内特,香港大学
彼得·温索尔,世界自然基金会
马克-安德烈·迪布瓦,加拿大公园及野外保护协会
蒂莫·科伊沃罗娃,拉普兰大学
 
制作团队:
 
执行制片人兼主持人:龙美诗
监制:罗况闻
录制:克里斯·伍德
前奏/外奏音乐:亚历山大·莫贝森
 
录音文本
 
龙美诗:欢迎收听可持续亚洲播客系列《中国的极地前沿》,我是龙美诗。
 
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国的极地前沿》的第二集。《中国的极地前沿》播客系列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引起中国对两极地区兴趣的原因,在第一集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正试图在南极水域开辟新的渔场以养活不断扩大的人口,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主张封闭南极大片海域、禁止远洋捕捞的环保主义者的批评。但我们也了解到,即使是南极洲这样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冰冻环境,只要有适当的科学监测和研究,可持续利用也能成为一个可行的战略。
 
现在第二集节目将带领我们一路向北,前往北极。
 
赵绘宇:中国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北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马克·兰泰涅:我一直很感兴趣,北极怎么会变成中国外交政策的……虽说不能说是主要的关注点,但重要性肯定是在提升。
 
龙美诗: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绘宇博士和挪威北极圈大学的马克·兰泰涅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北极战略的研究。他们将和其他专家一起,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对北极的深厚兴趣,以及北极国家对中国进入这一政治上高度敏感地区的态度。
 
马克:相比英国、法国或德国,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历史并不长,而且非常零散。因此可以说中国直到大概10年前才开始正视北极地区。
 
龙美诗:2015年中国宣布极地成为其四大“战略新疆域”之一,下面有请《极地大国中国》一书的作者、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安妮-玛丽·布雷迪博士。
 
安妮-玛丽·布雷迪:中国新疆域战略确定的区域不是国际共享空间,就是主权未确定的区域,或者是各国无需拥有主权即有机会进入的地方。战略新疆域包括深海海底、南北两极、外太空和网络空间。所以,中国正在寻找的是可扩张的空间和可获得的资源。
 
龙美诗:阿德莱德大学的刘能冶博士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解释。大家应该还记得他在第一集节目中的发言吧。
 
刘能冶: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导致管理这些新疆域的规则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中国认为自己可以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地方,从而让这些管理规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或反映了中国在这些新疆域的利益。
 
龙美诗:正如我们在第一集节目中所了解到的那样,这种方法在南极非常有效,南极地区基本上不存在活跃的领土诉求,只有零星几个岛屿属于以前的殖民国家,但南极大陆和周边大部分海域都是国际共享区域,严禁采矿和军事活动。而北极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海洋保护协会的亨利·亨廷顿博士对此提供了解释。
 
亨利·亨廷顿:北极的每一块土地都有主权归属,没有剩下的。
 
龙美诗:我们所说的北极通常指北极圈内的区域,也就是北纬66度以北。因此“北极”包括属于美国、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八国的领海和领地,这八个国家有时也称“北极八国”。北极圈内唯一不属于这八个国家的区域是被称为“中央北冰洋”的冰冻区。因此中国宣布北极为“战略新疆域”的举动激怒了一些国家。
 
亨利:我认为北极国家对自身主权的高度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太可能放弃其中任何一块。
 
刘能冶:他们在担心中国的意图,以及中国是否会尊重北极地区现有的法律框架。中国为什么要参与北极事务?会怎么做?
 
龙美诗:因此,2018年1月中国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详细阐述了其在北极的意图,希望借此打消各方的忧虑。赵绘宇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北极政策的三大要点。
 
赵绘宇:我们确实也很关切北极的共同利益,包括环境。所以说我们的这个白皮书当中的官方政策主张就是:保护北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依法合理利用北极资源;不断深化对北极的探索和认识。
 
龙美诗:中国在北极地区没有任何主权领土,近来称自己是一个对北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兴趣的“近北极国家”。要了解中国如何强化自己在该地区的作用,就必须深入探讨这三个政策要点,首先是应对气候变化。
 
北极是地球上升温速度最快的地区。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小组的最新报告称,近几年北极冬季气温比往年平均高6摄氏度。极地冰盖正在以每年13%的速度消退,地下水融化在地面形成了巨型水坑,原住民村庄不得不整体向南搬迁。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北极变暖的影响。 
 
马克: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连锁反应正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中国。因此北京方面提出:“我们正在目睹北极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我们希望了解更多,希望能与北极各国合作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施余兵:北极的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中国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中国的环境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把自己定位为是一个利益攸关者。
 
龙美诗:说话的这位是中国厦门大学教授施余兵博士,他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气候变化研究的情况。
 
施余兵:我们大部分精力是在北极的海域进行一些海洋科研研究。我们还有这个科考站,所以这个是中国做的一件事情,目的是为了认识北极、了解北极。
 
龙美诗:接下来是中国北极政策的第二个要点:合理利用北极资源
 
马克:中国认为北极是一个经济发展重地,包括采矿、化石燃料、捕捞、船运…就是说本质上来讲,中国关注北极的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龙美诗:为了获取这些资源,中国正沿着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北极的海岸线,通过投资打造一个由航线和基础设施构成的网络,称“冰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大规模投资计划“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这一系列旨在连接亚欧的投资常常遭到质疑,观察人士担心其中一些贷款可能会让发展中国陷入债务陷阱。但在遥远的北极地区,中国的投资却受到了欢迎。香港大学教授米娅·贝内特博士沿冰上丝绸之路走了一遍。
 
米娅·贝内特:我认为这些地方确实有投资需求,但没有得到本国和外国政府的重视。现在这是一个开发并获得基础设施和资本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对“一带一路”投资的敌意在这些地区并不是普遍现象,肯定有地方对这些机会感到欢欣鼓舞。
 
马克:中国不能说(自己)在北极拥有任何形式的主权,此类经济活动的发展高度依赖俄罗斯以及其他北极国家的意愿。因此中国一直强调:“我们希望成为合作伙伴,帮助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龙美诗:其中之一就是俄罗斯北部沿海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
 
米娅:项目所在的亚马尔半岛形似一根手指,从西伯利亚中部伸进北冰洋。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都知道半岛上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而且开采也有一段时间了。但随着过去十多年间天然气开采扩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向北移动,该国的天然气行业需要更多投资。
 
龙美诗:由于俄罗斯正在受到制裁,欧盟的投资受到了限制,莫斯科方面自然就会其向东邻寻求资金。中国通过国有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丝路基金的150亿美元贷款进入俄罗斯天然气行业。2017年12月以来,已经有15艘俄罗斯破冰船将天然气运送给东西方客户。
 
米娅:运输过程很有意思,冬天,船向西航行,前往欧洲,夏天这些船则载着天然气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线一路运往亚洲。
 
龙美诗:一般来说,只有破冰船才能破开俄罗斯北部海岸线厚重的海冰,一路航行进入太平洋。但很快就不是这样了,两年前一艘特制的俄罗斯油轮在没有破冰船的帮助下一路从挪威开到了韩国。这虽然证明了北极海冰令人忧心的状态,但也确实为太平洋地区的制造中心提供了一个机会,以更快、更便宜的方式将货物运往大西洋沿岸的市场。施余兵和刘能冶对此做了解读。
 
刘能冶:中国船运行业对连接两大市场的东北通道也相当好奇和感兴趣,通道的一头是东亚市场:中国、韩国和日本,另一头是欧洲市场:鹿特丹、安特卫普和汉堡。 
 
施余兵:目前中国的国际航道主要是通过南海、马六甲海峡,然后往西走。
 
刘能冶:中国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来连接欧洲市场,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这片区域有时可能会不稳定。
 
施余兵:那么未来,我们通过国际航道上去,一个航程能节约十几天的时间,能节约很多燃油。
 
龙美诗:冰上丝绸之路的运力依然有限。2018年仅800多艘船只申请俄罗斯北极水域的航行许可证,其中一半以上是拖船和该地区石油钻井平台的支援船。但随着夏季这条航线越来越多地出现没有海冰的情况,航运可能会增加,预计北极环境因此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大。以下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北极项目主任彼得·温索尔。
 
彼得·温索尔:航运量正在迅速增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内部对此也有一些担忧。一是船只本身会造成空气污染,导致烟尘颗粒增加。烟尘颗粒也称黑碳,会让冰雪表面变暗,这实际上促进冰雪融化。
 
龙美诗:烟尘颗粒一旦落到北极冰层上,就会像一条黑色的毯子,在阳光照射下升温,加速冰层融化。
 
彼得:更令人忧虑的是,可能会在某一时刻发生灾难性事件。我们担心北极各国目前还没有能力应对北极可能发生的灾难性石油泄漏事件。
 
龙美诗:如果发生泄漏的是运自亚马尔的液化天然气,它会挥发,对环境的破坏还不算太糟。但如果是近海石油钻探发生泄漏,比如中国的移动钻井平台南海八号,我们仍没有做好处理北极近海石油泄漏和人员伤亡的准备。所以,在这个地区发生泄漏事故是不可原谅的。因此必须在北部航线开始成为可以与其他航线相抗衡的主要运输航线之前就对这条航线的航运加以规范。我们先稍事休息,然后再来讨论现有的安全法规,以及中国对北极保护的贡献。
 
施余兵:北极有关航运的立法实际上是完备的,比如说这个IMO,我想你可能也知道,就是国际海事组织。
 
龙美诗:再次有请施余兵。国际海事组织是负责航运管理的联合国机构。
 
施余兵:那么它在2015年曾经通过了一个叫Polar Code,就是北极规章。这个Polar Code对船舶在北极水域航行,对它的环境保护和安全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是一个可以确保你在北极航运的时候对北极水域的污染可以降到最低。
 
亨利:北极规章是一套指导性,或者说规范性、建议性的措施。
 
龙美诗:海洋保护协会的亨利·亨廷顿将为我们进一步介绍。
 
亨利: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船舶的能力,确保船舶不会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偏远区域,因为它们可能会需要某些很难获得的帮助,另一方面是船员培训,让他们知道进入北极水域后会面临什么,他们身处的条件和挑战会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
 
龙美诗:但并非每个人对《北极规章》都同样满意。还记得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彼得·温索尔提到的黑碳吗?它会导致冰层被烟尘颗粒覆盖,加速其融化。
 
米娅:在南极,船舶不能使用所谓的重燃料油,因为重燃料油会释放大量黑碳。
 
龙美诗:这位是香港大学的米娅·贝内特。
 
米娅:但北极仍允许船舶使用重燃料油。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很难一下子改用价格更高的运输燃料。因此我认为北极缺乏环境保护背后的驱动因素还是商业利益。
 
彼得:航运总体来说缺乏监管架构。已经做了一些很好的工作,但实际上,就北极的情况来说,目前落实的措施是不够的,而且肯定不能应对该地区未来五年内已知的航运量增长。 
 
龙美诗:但即便是国际海事组织内部,也有人呼吁制定更加严格的《北极规章》,像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这样的中国航运巨头也强烈主张强化这些法规。
 
亨利: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发生某种灾难性事故,比如船只搁浅或解体造成沿海石油泄漏,在公众眼里,问题公司和其他没有问题且一直努力避免问题发生的公司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公众舆论只会把整个航运业和北极航运一棍子打死,如果你在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航运企业,就像中国远洋运输集团那样,你所有的努力都被别人的不良操作和行为破坏了,这将是一大耻辱。
 
龙美诗:但一个强有力的《北极规章》是否足以保护脆弱的北极生态系统?
 
彼得:我认为到最后,对于北极某些在生态系统意义上具有非常宝贵价值的地区,我们实际上[将]不得不彻底禁止航运。
 
龙美诗:虽然北极地区的航运由国际海事组织负责监管,但其他大多数问题实际上由另一个国际机构负责,即北极理事会。由此,我们就要谈到中国北极政策的第三点:中国希望加深对北极的了解,并在北极的治理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米娅·贝内特和马克·兰泰涅可以告诉我们更多信息。
 
米娅:最初只有各国分别管理北部领土,也就是北极八国。然后到了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这八个国家更希望合作保护这个他们认为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于是决定成立北极理事会。
 
马克:成立理事会的目的就是汇集各种想法和政策以应对社会发展、环境条件和北极海洋问题,同时为原住民提供辩论场所。也可以这么说,它其实就是各方会面的场所。
 
米娅:所以这八个国家是常任理事国。北极理事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还赋予六个原住民组织永久参与方的地位。也就是说,北极理事会中设立了六个代表整个北极地区的原住民群体的议席。
 
龙美诗:北极理事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各国聚在一起审查并更新现有协议,或听取其中一个工作组编写的最新研究报告。理事会拥有多个工作组。
 
马克:北极理事会大部分日常工作实际上是由工作组完成的。这些工作组都是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特定的北极区域。其中许多正在研究气候变化,一些负责监测气候状况,一些则负责处理特定类型的污染物。
 
龙美诗: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马克-安德烈·迪布瓦是其中一个工作组的观察员。
 
马克-安德烈·迪布瓦:在北极理事会工作真的很有趣,因为首先这是一个小团体,而且你可以去到非常偏远而令人着迷的地方。我认为北极理事会的结构和工作组内部绝对有一种集体感。
 
龙美诗: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北极八国和原住民团体迎来了新的伙伴,一些欧洲国家获得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的身份。其中很多国家,比如西班牙和英国,都有远洋船队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北的巴伦支海等亚北极水域从事捕捞活动,因此他们有理由参与北极的治理。但过了一段时间,一些亚洲渔业国家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没有加入北极集团,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米娅:我认为至少在中国国内,大家普遍认为崛起的中国作为全球政治和经济参与者,希望参与全球治理,希望被视为良好的世界公民。而北极地区正日益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代表,各国政府都认为需要采取干预措施,我认为中国不希望被排除在这些讨论之外。 
 
龙美诗:因此,2013年,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北极理事会。这些国家虽然没有大会表决权,但会参加气候变化、污染和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科研工作组的工作。为了了解中国为理事会工作做出的贡献,我采访了北极理事会芬兰代表蒂莫·科伊沃罗娃博士。
 
蒂莫·科伊沃罗娃:就我观察,他们在工作层面上非常活跃,特别是对符合中国利益的事情。北极候鸟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本理念就是,在北极地区繁育的鸟类中,有很多在迁徙过程中会经过中国,这是肯定的。所以,从鸟类的长远健康来看,中国采取的举措也非常重要。
 
龙美诗:亚洲各国加入时,马克-安德烈·迪布瓦也在理事会工作。
 
马克-安德烈:就我看到的情况,这些代表团很快就理解了理事会的具体程序。理事会有永久参与方的概念,国际组织以及原住民组织和北极各国一样在会议上拥有一席之地。许多亚洲观察员国家通常都为理事会贡献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我认为中国和亚洲对理事会的参与还很新,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来确定亚洲国家到底能为理事会带来了什么。
 
龙美诗:虽然一些人对中国在北极的雄心持怀疑态度,但大多数国家都认为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是好事,为保护和发展相关的对话提供了机会。俄罗斯是中国在该地区最大的合作伙伴,两国合作发展冰上丝绸之路,并增加俄罗斯北极沿岸的航运和开采活动。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北欧国家也敞开大门,接纳中国对其北极地区的投资。
 
马克:可以看到,人们对“一带一路”协助其发展经济的态度一般来说是热情的。冰岛和中国有自由贸易协定,2014年就开始生效了。挪威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冻结”后终于展开了对话,甚至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达成一项协议。其他北欧国家也在想:“好吧,中国在北极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带来哪些潜在的经济利益呢?”
 
龙美诗:关于中国对北极的兴趣,有一个北极国家的态度并不那么积极,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马克:美国一直担心中国真正想做的是建立一个不存在的北极身份。就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已经看到有非常强烈的迹象表明特朗普政府试图挑战中国在该地区的角色。美国政策制定者曾以各种方式说:“我们是北极国家,你们不是,因此你们的打算名不正言不顺。”
 
龙美诗:2019年5月,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在北极理事会发表了相当尖刻的演讲。当时蒂莫·科伊沃罗娃也在场。
 
迈克·蓬佩奥演讲:中国的言行让人对其意图心生疑虑。北京方面声称自己是一个“近北极国家”,但中国和北极之间的最短距离是900英里。只有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之分,不存在第三种分类,其它任何称呼都完全无法给中国带来任何东西。
 
蒂莫:他指责中国和俄罗斯,说中国过多参与北极事务,并将自己称为近北极国家,而且可能在北极有长期的军事议程,这似乎是一个相当牵强的论点。
 
马克:首先,中美贸易战和整体上糟糕的外交关系确实是一个因素。我认为美国觉得应该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控制中国的影响力。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直到今年特朗普政府基本上都忽略了北极事务,现在又觉得需要弥补失去的时间。第三点就是,美国政府上下都在强调气候变化不存在,把矛头指向中国,确切地说是指向中俄关系,也是美国试图改变讨论基调的一种方法:“不不不,真正的安全问题是中俄伙伴关系,这才是北极面临的最大挑战。”
 
龙美诗:此时北极恰恰需要强有力的合作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这里不像南极,没有一个总领全局的条约体系来充当平台,让各国能够管理自己在该地区渔业、采矿、航运、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利益。以下是马克·兰泰涅和亨利·亨廷顿。
 
马克:北极正逐渐开放,即将迎来大量的审视,经济活动也会大增。我认为需要制定一些东西——比方说北极条约,或者其他什么名字都可以——必须非常仔细地研究确定,否则目前由八个北极国家监管北极事务的体系可能无法持续下去。
 
亨利:我不知道是否会看到类似南极条约那样的北极条约,甚至是仅针对中央北冰洋的条约,但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结合了众多你想看到的要素的措施。因此我希望我们能继续看到这种对国际合作的重视,并且以各种方式继续共同努力,找到负起责任和相互帮扶的方法。这就是我对北极的设想。现在的路是正确的,需要的是坚持下去,为了北极的利益开展负责任的国际合作。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龙美诗:保护北极是全球少数极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我们已经看到北极地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可以带来经济机会,但大多数国家都一致认为,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才是重中之重。中国似乎也是这些国家中的一员,因为他已经将自己定位为北极治理的利益攸关者。
 
中国的北极政策让我们了解了其在该地区的意图。中国面临北极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希望扩大研究能力,探索冰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机会,同时影响北极的治理方式。目前中国正努力在现有框架中立稳脚跟。北极国家也能通过鼓励合作和包容,确保中国继续参与全球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在这两集节目中,我们看到中国近期开始参与决定极地的未来。中国可以给这些会谈带来非常不同的观点,全球其他国家也在慢慢适应这一新的现实。未来几年间,这些会议上的合作和富有成效的谈判对于保护极地世界至关重要。
 
 
《中国的极地前沿》由龙美诗主持,罗况闻与中外对话联合制作,克里斯·伍德合成。
 
感谢所有嘉宾为我们揭开这个复杂的问题,感谢Tang Jianye博士、Richard Steiner,博士、Rasmus Bertelsen博士、Margot Stiles、Kim Yeonsik、Candace Newman博士和Alf Hawkon Hoel博士,你们的声音虽然没有出现在节目中,但你们的访谈对于我们理解这个话题至关重要。感谢 Azzam Khan和Wu Yufei的旁白,感谢亚历山大·莫贝森提供的前奏和结尾部分的音乐,弹奏这些音乐的乐器均由回收废弃物制作。还要感谢Mark Roberts提供的北极声效录音,感谢“可持续亚洲”团队全体成员:Bonnie和Heidi Au、Jill Baxter、Josie Chan和Crystal Wu,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个节目。
 
翻译:YAN
话题:



0

推荐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259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