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19-05-01
在水产养殖大省山东,一场针对近海水产养殖业的整治正在悄然改变渤海边的面貌。自然生态和当地人的生计都在被重塑。
在中国的海洋大省山东,发达的近海养殖产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水产养殖产量占全国26%。然而,传统的粗放养殖模式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在中国推广“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正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转型。在山东烟台市牟平区的养殖池塘是,密密麻麻的浮球下是一个挨一个的养殖网箱,网箱中是价格不菲的海参。(所有图片均由刘禹扬拍摄)
“在中国,4条鱼中有3条是养殖的;在世界,3条养殖的鱼中有2条是中国的,” 农业农村部官员的这句话凸显了中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显示,自1991年以来,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就一直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产量之和,当前养殖产量占全球产量的六成。水产养殖业大发展在带动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由于阶段性的无序发展,中国沿海大量的滩涂湿地被占用;而部分区域养殖密度过大、且不合规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也使得养殖成为近海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一问题在渤海湾更为明显。相对中国南部更深广的东海、南海而言,渤海湾更为封闭且平静,沿海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化带来各种工业生活污水、以及过度围填海占用滩涂等,导致渤海湾的环境容量持续下降。
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目标直指海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海水养殖污染治理是这一《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中央政府要求被点名的区域按照生态要求“规范和清理近海海水养殖”,推进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和景观化的布局,并鼓励和推动深海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更早提出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也提出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其中未经批准将湿地转为其他用途的,将进行恢复和重建。
位于胶东半岛西北侧的莱州湾就是被《行动计划》点名的海水养殖治理重点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海洋资源大省山东进行近海养殖转型尝试的重要区域。摄影师刘禹扬探访了莱州湾,用镜头记录下了被拆除的和还没拆除的养殖场,被推向深海的养殖户和彻底告别养殖业的普通人。这些画面共同为我们描绘了被中国“生态文明”和“蓝色经济”建设所改变的海岸线和普通人的命运。
摄影:刘禹扬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